守护好地下“生命动脉”
时间:2024-11-21 09:07:25 作者:李国涛 来源: 衡水新闻网
今年以来,市水利局以地下水采补平衡为目标,积极探索治水新机制,“节水控水、引水调水、回补置换、强化监管”综合施策,全力打造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2.0版,稳步推动地下水水位止降回升。
多措并举增水源
我市把引调外来水作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重要举措,立足水资源配置格局,大力实施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形成位山引黄、渠村引黄、潘庄引黄、东线引江、引岗黄、引卫(引岳)等多条外调水线路,打造“多源互济”新格局。同时,灌溉期引水调度实行“提级管理”,坚持“先槽蓄再开闸”,破解上下游争抢灌溉水问题。今年以来,全市农灌引水8.14亿立方米,最大程度保障农灌地表水供给。
引得来更要蓄得住。我市在做好引调水的同时,先后清淤疏浚滹沱河、滏阳河、南运河、清凉江等37条补水河道,治理河道总长度572.96千米,境内大运河、滹沱河、滏阳河实施生态补水全线贯通。组织编制并启动实施2024-2026年度坑塘河渠整治疏浚实施方案,今年以来全市治理支、斗、毛渠2209千米,新建或恢复固定式泵站1162组,整治连通蓄水坑塘139座,整治河渠长度386千米,新增地表水灌溉面积64.348万亩。
与此同时,今年我市还多次启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增加灌溉需水期降水量,改善土壤墒情,减少农业用水。
提高效率节约水
我市率先在全省出台《衡水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等法规和文件,率先建立市级节水协调机制,全市11个县市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现全覆盖,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国家级试点、再生水利用全国重点城市和水预算管理省级试点。
作为农业大市,我市在地下水超采和地表水源不足区域,实施季节性休耕和旱作雨养项目。去年,季节性休耕实施69万亩、旱作雨养实施51.12万亩,季节性休耕项目实施面积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各设区市第一。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以来,新增喷灌、微灌和高标准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205万亩。
加快工业节水减排,2023年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3.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40%。加强城镇节水降损,严格用水定额管理,鼓励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控制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在9%以内。
严格开采管好水
我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出台《衡水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总量和地下水开采量红线控制目标分解方案(2021~2025年)》,实行灌溉期联合办公会商和地下水水位日监测制度,推行“三级井长制”,年取水1万立方米以上的取水户全部实现在线监控,非农生产用机井全部安装取水计量设施。农用灌溉深机井取水计量设施年底安装完成,提升农灌用水量精准提取能力。
我市还积极探索水权制度改革,作为河北省唯一地市级水权交易试点,目前累计形成8笔水权交易,交易水量2042万立方米。建立地下水水位变化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探索建立引调农业灌溉用水水费收缴机制,推动收费引水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