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过后,虽然山谷中寒意渐盛,但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马坡乡河湾村的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的10座温室大棚内却绿意盎然、温暖如春,破土而出的当归、百合等种苗正茁壮成长,展现出无限生机。“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壮大特色产业,我们推动河湾村实现了美丽蝶变。”马坡乡人大主席、河湾村党支部书记潘晓峰说,河湾村坚持将党建引领的“红色力量”转化为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的“绿色引擎”,实现了村庄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河湾村处于榆中县着力建设的“醉美马坡”乡村振兴示范带核心区。今年以来,兰州市委在全市部署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并提出要聚焦“八个美丽”,即“美丽乡村、美丽农居、美丽廊道、美丽田园、美丽产业、美丽民生、美丽动力、美丽党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榆中县将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立足“北部干旱山区、南部二阴山区、中部川源河谷”的地域特点,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醉美马坡”“秀美兴隆”“中部河谷”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高质量建设,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村强民富、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建设之路。
选优配强乡村干部队伍发挥“领动力”
“为了给乡村振兴示范带高质量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我们深入实施‘细胞、头雁、先锋、强基’四大工程,聚力推进‘美丽党建’,建设‘美丽支部’,锻造‘美丽队伍’,进一步夯实了实现乡村美丽的党建基础。”榆中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文序说,为了抓实抓好“细胞工程”,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带内村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县委组织部着力加强示范带内村民小组的党组织建设,指导71个村民小组成立了党小组,推选村党组织班子成员或党员骨干担任村民小组党小组组长,并采取优先将优秀村民小组长发展为党员、优先将党员推选为村民小组长的“两个优先”办法,推动党员村民小组长占比由2024年初的23.6%提高至61.1%。
选优配强乡村干部队伍,为基层党建赋能,给美丽乡村特别是乡村振兴示范带高质量建设注入更强的组织“领动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抓实抓好“头雁工程”,榆中县专门开展了乡村振兴示范带内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专题调研,逐村逐人分析研判、优化调整。2024年以来,榆中县为金崖镇齐家坪村、马坡乡河湾村等3个村专门选配了5名班子成员,通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实现示范带内12个村大学生村干部全覆盖。同时,该县专门组织示范带内4个乡镇12个村的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等外出观摩学习,开眼界、拓思路,持续增强他们服务乡村振兴的本领。此外,榆中县还大力实施“甄选行动”,采取深选、严选、细选等措施,储备了48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
潘晓峰介绍:“为促进‘醉美马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我们开展了党员老带新、定带流、强带弱、富帮贫的‘三带一帮’‘红细胞激活行动’,实施了党员‘先锋指数’考核制度,激励党员干部在和美乡村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做主攻。”作为榆中县专门遴选到河湾村任职的党支部书记,潘晓峰到村任职后带领村党支部通过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茶话会等,让党员干部“关键少数”从上到下拧成一股绳,形成党建引领和美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村党支部牵头,动员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党员示范户,评选出41户环境优美户,带动全村人居环境彻底改观。充分发挥村‘两委’成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主动跑项目、争取资金,带领群众搞建设、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潘晓峰说。
村党组织主导“1+1+N”带动集体经济发展
“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过程中,我们大力推进‘1+1+N’村集体经济模式,带领创办合作社、混合所有制公司等经营主体4个,形成了当归、百合等‘美丽产业’。”潘晓峰介绍,村里成立了榆中河湾宜居宜业劳务服务公司,发展农家乐、露营地、茶园等经营主体10家,为本村的绿色蔬菜、胡麻油、粉条、中药材切片等农产品提供产销服务。通过“产业园+劳务+土地流转”发展模式,预计河湾村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23万元。
为了让村党组织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2024年以来,榆中县扎实推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大力推行由村党组织主导的“1+1+N”村级集体经济模式。其中,第一个“1”指的是村级股份制合作社,第二个“1”指的是农户,“N”则指的是村内外的其他各类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等经营主体。目前,榆中县已在50个村试点推行“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其他经济主体”的“1+1+N”村级集体经济模式,打造50个“党建+新型经营主体”,其中,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内的12个村已全部成立新型混合所有制经营主体。
马坡乡哈班岔村大力推进“村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1+1+N”模式,带领村民进一步端稳了乡村生态旅游这个“金饭碗”。“我们目前共有8个太空舱、10个帐篷区和民宿区,配套提供牛肉火锅等特色餐饮服务。通过在互联网平台上宣传推介,从今年‘五一’开始,我们共计接待了30多个旅游团,承接了浪漫婚礼、暑假采摘、研学等业务,经营性纯收入达到了80万元。”负责哈班岔村乡村旅游项目运营的大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文杰说。
和平镇冯湾村利用“党建+村集体”模式,实现村集体收入200多万元。该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冯人民介绍,村里成立了工贸公司、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和集体所有制的榆中县万眼泉园林公墓有限责任公司,这3个经营主体都分别成立了党支部,支部书记均为村党总支委员。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冯湾村村民通过“折股量化”的方式,入股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产业,由农民变身为“股东”,“嵌入”到了产销一体的多元化经营模式中,目前村集体收益增加了60万元。
“党员联户”探索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新路径
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榆中县充分发挥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压舱石”作用,创新开展“党员联户”阳光行动,深化党群联动,走出了一条有效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效能的新路径。
记者在夏官营镇采访时了解到,该镇率先在高墩营村探索实施“党员联户”阳光行动,将党员编组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以村民小组网格为划分基本单元,将全村党员按村民小组网格划分为10组,每组设1名小组长,形成党员服务网格。开展党员入户走访收集社情民意、宣讲法律政策、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等活动,帮助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作用,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党员联户’阳光行动开展以来,我们村采取党员亮牌明身份、党员编组结网格、党员参与全覆盖等措施,安排42名党员主动结对联系服务845户农户。”高墩营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钱其峰说,村里的党员通过“定期访”和重要节日、家有大事、特殊时期、生病住院、突发问题“五必访”,既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升了党员自身的归属感、责任感,又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带领群众自觉参与到乡村治理中。
据榆中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榆中县积极总结提炼“党员联户”阳光行动经验,大力推动该行动在全县范围展开,并将党员编组与“乡镇党委—行政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小组”三级网格管理体系相结合,在全县划分了1484个小网格,将各村在家党员按村民小组网格编为党员小分队,由村党组织书记任总队长,每个小分队设1名小队长,每名党员就近联系2~5户群众。“党员联户”阳光行动开展以来,榆中县农村广大党员通过到户对谈、炕桌访问、院落交流等方式,更好地承担起了群众的沟通联络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法律政策宣传员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