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散坑洼田变得平整连片,田间土路变成硬化路,打井漫灌变成精准排灌,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说起这些年田里的变化,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悦来镇保民村戴氏家庭农场负责人戴华分外喜悦:“今年夏天,我种的小麦亩产实收568.3公斤,得了全市的高产奖。种上水稻后,出现连续高温,多亏有了高标准农田,排灌及时。”戴华告诉记者,近3年,在高标准农田里种植小麦和水稻,不仅农机作业效率提高了一倍,而且水稻一年两季能保证每亩2000斤以上的产量。
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是我国粮食产能提升的支撑性工程,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如何建好、用好、管好高标准农田,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夯实粮食安全的耕地基础?
近年来,作为全国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市,江苏省南通市、无锡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系统整合资源,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采取先建后补、一体化建设等方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村集体组织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建设、管护、使用,在高标准农田“建、管、用、养”各环节,下足“绣花”功夫,推动“田、产、村”融合发展,放大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形成开放式建设、集成化创新、多元化管护的特色建设方式。
农民参与“建” 田平渠通生态美
重灾少减产、轻灾保稳产、无灾多增产,对于高标准农田的抗风险能力,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爱民村种粮大户葛成新今年深有体会:“7月干旱,9月台风,放在过去,稻子早就没了收成,今年高标准农田里种的水稻苗齐苗匀不倒伏,亩产还能保持1000斤以上。”
近年来,南通市以“吨粮田”为核心区域,坚持开放式建设理念,推行“先建后补”试点,鼓励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经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再将财政补助资金支付给项目实施单位。
近5年来,戴华把自己种的3500多亩高标准农田投入标准提高到了4000元以上。“先建后补”充分调动了当地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性,他们主动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建设质量和效率。目前,南通市高标准农田全部实现“当年项目当年建成,当年发挥效益”。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提升10.3%,亩均节水10%以上。
高标准农田不仅增强了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能大大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每到秋季,无锡市江阴市徐霞客镇方园村,千亩稻田金黄耀眼,丰收的景象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游览。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生态美,如今一派江南好风光的方园村,曾是江阴市的经济薄弱村。过去,田块高低不平,道路泥泞崎岖,水塘坑洼随处可见,村里种田的人也越来越少。近几年,借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东风,村里不仅实现了田块平整连片,吸引了大批新型经营主体争相流转种粮,而且还延伸了产业链条,走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无锡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华晟介绍,近年来,无锡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把粮食产能提升与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农田生态完善相结合,打造“田、产、村”融合发展的和美乡村,放大高标准农田综合效应。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项目区粮食亩产提高50公斤以上,亩均作业成本降低约150元,亩均增收约300元。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1个。
适度规模“用” 服务到位效益高
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既是工程建设的终点,又是新的起点。使用好高标准农田,让其长期发挥效益,至关重要。
近些年,无锡市惠山区前洲街道在高标准农田建后使用上,筛选会种粮、有技术的优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种粮,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全过程进行“考试”。“考试”内容涵盖种植管理技术、耕地养护等内容,“考生”所获得的“考分”还可以抵扣土地租金,作为对优秀“种粮能手”的奖补,种粮“成绩”越高,奖补越多。
3年前,58岁的范福堂和“80后”新农人邓蓥就通过农技“考试”从30多名种粮大户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从村里流转上百亩高标准农田的机会,并在随后的种粮“实战”中屡创佳绩。其中,多次获得最高分的“种粮能手”邓蓥还被当地人称为“田状元”。“小麦和粳稻两茬合起来,每年的亩产都在2200斤以上。”说起种粮“成绩”,邓蓥脸上难掩自豪。由于粮食种得好,农田用得好,邓蓥和范福堂这两年都收到了每亩850元的足额奖补,算下来,一年只需支付每亩450元的地租,他们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
与“田状元”类似,戴华也是海门区有名的“田精明”,他不仅规模化种植3500多亩水稻和小麦,还自建粮食仓储、烘干设施,并辐射带动周边多个村的农户规模化种田。海门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顾黄辉介绍,该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区域农技推广服务、种业振兴、示范村先进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统筹集成,放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效益;同时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经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大户”等多元化利益联结模式,实现村集体和农民收入的“双提升”,形成“一片一特色、一镇一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北海市授权乡村建设投资集团(以下简称“乡投集团”)等两家国有企业为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主体,“打包式”一体化推动建设,以“高标准农田+大中型灌区改造、土地综合整治、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和美乡村建设”的方式统筹整合资源,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
专业主体“管” 权责明确抓得实
高标准农田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健全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责任是确保高标准农田长效使用和发挥效益的关键。
近年来,无锡市将市级奖补资金的10%用于保障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同时引入保险机制,对工程质量和建后管护做全程保障。目前已签订工程质量保险3单,今年6月首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赔款成功。南通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管护,制定出台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县乡两级财政每年安排每亩不少于20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
北海市在一体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由乡投集团负责为期5年的管护,乡投集团与村集体签订管护协议,落实管护经费,并设置设施巡查网格员,定期进行日常巡查。目前,北海市铁山港区已签订新建项目区管护协议16份,落实106个村4.82万亩高标准农田管护经费74.8万元。
除了要有钱来管护,还要有人来管护。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爱民村以泵站灌区为单元,将高标准农田的日常管护责任,按照每亩10元的底价进行平台招标。去年,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村民周锦山,通过投标竞标,成了村里3000多亩高标准农田的管护员。一年管护下来,周锦山发现,他不仅多了一份管理费收入,地也好种了,连用水成本也降下来了。“以前浇一亩地要花费80元至90元,现在每亩只需要50元。”周锦山告诉记者。
当前,南通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稻麦全程机械化作业率达100%,种田成本下降约5%,亩均增产约100公斤,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