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州推进山区农田综合改造观察
冬闲人不闲,整治好农田。近日,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四方石村的田地里,不时可以看到村民配合挖机平整田坎、开挖沟渠忙碌作业的身影。
“八山半水分半田”,群山连绵、沟壑纵横的恩施州,耕地资源稀缺一直是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近年来,恩施州抢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机遇,加快农田整治改造步伐,让曾经零散细碎的“巴掌田”变身整齐标准的“方块田”、集中连片的新梯田,让山区农业来了一个大变身。
恩施州州长夏锡璠表示,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规模化、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恩施州委、州政府深刻认识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头号工程来抓,党政同责抓农田,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做到能建则建、应建尽建,确保建一片成一片。2024年,恩施州建成高标准农田38万亩,想方设法增加基本农田和高标准水田。
多方参与 “巴掌田”变新梯田
沿着蜿蜒山路,记者来到四方石村,见到了藏在大山里的农田改造项目:杂草树木被清除干净,层层梯田轮廓逐渐清晰,机耕道正在施工,部分改造好的田块已经种上冬油菜。
“四方石村有300多年种植贡米的历史,这是老祖宗留下的‘金籽粒’,不能丢。”四方石村党支部书记夏红菊介绍说,近些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就业,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速,房前屋后农田种得还算认真,远一点的“巴掌田”种着就没什么劲儿了。
今年年初,在夏红菊的带领下,村集体流转了200多亩地开展整治,采取稻油轮作,仅水稻这一项就为村集体经济增加10多万元收入。夏红菊说,“这里作为曾经的贡米场,农田基础相对较好,村民改造意愿强。于是,村集体落实国家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并拿出部分自有资金继续追加投入,计划整治面积1000余亩。”
“为了支持村里集中改造‘巴掌田’,我家有1.8亩田流转给了村集体。”四方石村七组村民杨贵明说,山里的田块小、年久失修,种粮食基本上是望天收,改造成高标准梯田后,集中连片种庄稼,村民拿流转费用,还能参与分红,增产又增收,一举多得。
小块田变新梯田,四方石村的变化是恩施州农田建设的缩影。恩施州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波介绍,近年来,恩施州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积极引进多元主体参与,引导村集体、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他们的参与感与实际获得感。五年来,全州共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19个,完成土地平整14.2万亩。
在恩施市红土乡石灰窑村刘家坪组,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阡陌纵横的高标准农田。近两年来,石灰窑村结合零星荒地、撂荒地整治,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大力开垦撂荒地,引进企业集约耕种,打造千亩高标准农田。
来凤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持续加强山区耕地布局优化,2024年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任务1万亩。通过整合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等项目,继续做好旧司镇相关片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在岩朝门村等村硬化产业道路,修建具有灌溉功能的排水沟,着力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田园片区,探索山区农耕新业态。
适度规模 推进宜机化改造
如何让山里的细碎、零散的小地块发挥价值?恩施州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田东介绍,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田综合效益,全州针对山区地形重点推进宜机化改造,尝试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宣恩县“巴掌田”“斗笠田”“皮带田”遍布,土地效益普遍不高。高罗镇麻阳寨村全村6600余亩地被切分成1万多块,田块分割、大小不一的耕地条件让村民很是苦恼。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麻阳寨村将部分零星的田块试点实施了灌排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提升、宜机化改造“三大工程”,增强农田保土保肥保水和宜机化能力。
“与平原不同,山区的农田建设成本更高,每亩地的改造成本是平原的三至四倍左右。”宣恩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说,该县加强项目捆绑实施力度,在县域内整合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农旅融合、东西部协作、产业帮扶等项目及资金,探索出项目拉动型、托管服务型等有效模式。
据了解,下一步,恩施州将着力解决山区坡度大、地块分散且细碎、不利于机械化耕作问题,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突出特色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平均海拔1000米,海拔高差悬殊、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利于植物积累养分,适宜发展高山蔬菜产业。
进入冬季,利川市南坪乡大罗村的高标准农田里,种完一季水稻,村民又利用冬闲田种上羊肚菌,探索“菌稻轮作”种植模式。在谋道镇齐岳山村的高标准农田里,萝卜等高山蔬菜也陆续收获。依托海拔高、生态好等自然资源禀赋,汪营镇也积极发展高山蔬菜等特色种植产业,尤其是毛白菜口感柔和、味道甘甜、产量高,畅销省内外。
利川市在农田建设过程中,注重规划与重点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建成多个以高标准农田为引擎的产业优势区,探索“建好一块良田、引入一个主体、流转一片土地、发展一批产业”模式,发展主粮作物、轮作蔬菜及食用菌50余万亩,农作物综合产出水平提升20%。
恩施土豆是恩施州最具地方特色的土特产。12月是冬马铃薯种植的关键时期,在崔家坝镇公龙坝村土豆种植基地,村民抢抓农时播种土豆,田间地头十分忙碌。在土豆种植过程中,都有当地经营主体提供的“一龙”式技术服务,确保好土壤里种出好土豆。
“山区土壤酸化较为严重,影响地力水平和农作物产出。”咸丰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咸丰县实施耕地土壤酸化治理技术验证、退化耕地土壤改良培肥等试验,采取增施有机肥、石灰调酸、绿肥还田等措施,开展地力培肥技术推广应用,同步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确保土壤健康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