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抗旱节水鉴定路上的“追梦人”
时间:2025-01-06 09:31:57 作者:王雅鸣 来源:衡水新闻网
近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衡水市农科院,以下简称“旱作所”)的节水试验站里,绿油油的麦苗迎风摇摆。
这是研究员张文英种下的鉴定品种,可她却忧心忡忡:“往年这会儿麦子都该冻黄了,现在却还这么绿,目前长得壮就怕降温给冻死!得勤关注着点儿!”
“我这人啊,就是爱折腾!”张文英1998年入职,始终致力于农作物新品种的抗旱节水性评价研究。如今,她已经是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也是国家冬小麦审定委员会委员。
要想评判一个品种是否抗旱节水,首先得经过一番“折腾”——对农作物进行“干旱胁迫”,精准鉴定其表型,不断优化作物抗旱节水性评价指标……张文英这一“折腾”就是近30年。
鉴定的精准性与鉴定方法、平台设备和标准化流程息息相关。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使结果更精准,从事抗旱鉴定研究的老一辈研究员胡福顺和栗雨勤等对鉴定干旱棚和指标方法进行了细致研究,为农作物搭建了田间和旱棚两个“考场”。张文英和研究团队进一步深入研究,将其推广并升级改造。
“这些旱棚的初始结构是我们团队的前辈发明的,如今已经更新到第三代了。”张文英介绍,这些旱棚棚顶可以闭合,隔绝自然降水因素;作物种在“水泥池”里,可以隔绝地下水干扰;池深3.5米,土层深两米,还有1.5米的沥水层,用于定期沥水,可以排除盐分累积造成的影响。
前两代旱棚的基本结构已堪称精巧,而第三代旱棚更是将张文英爱“折腾”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竟然给“考场”安上了“地道”!
“地道”设置了玻璃走廊,在地下两米深处,可以查看土壤和根系走势;土壤中的水可由管道渗入地下4米处,再由团队通过出水量测量土壤水的渗透量。“这一个棚的成本有几百万元呢!每项付出都很值得。”张文英对各项支出都记忆犹新,虽然创新之路不易,但她甘之如饴。
如果说“折腾”农作物是工作所需,那“折腾”自己又是为什么呢?
2006年在河北农业大学读硕士,2012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读博士,2019年赴英国洛桑试验站进修……“妈妈,你每天能多陪我一会儿吗?”当年女儿稚嫩的话语,至今仍让张文英觉得对孩子亏欠太多。
“很少有人快30岁了又考研,快40岁了还考博,我现在快50岁了,还得经常出去交流、学习。‘折腾’久了才发现,必须得跟行业内专家多交流才能及时了解同行研究现状,学习国际国内顶级专家的经验和方法!现在我们的研究与遥感等信息农业技术相结合,已经率先刊发了四五篇相关研究论文了。”张文英说。这一切都源于她不服输的性格。
近几年,在国家治理地下水超采的大背景下,抗旱节水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一片“蓝海”。农作物新品种需要经过鉴定才能进入推广补助名单,张文英的工作逐渐成了“香饽饽”。可曾经,入行时整个团队算上她只有两个人,甚至一度没有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
2012年张文英考上博士,又逢研究团队的老主任退休,她临危受命,担任了团队负责人。前一天扛下担子,第二天就赶赴中国农科院开学报到。新岗位、新身份带来新考验:科研挑战、团队和平台搭建、科研资金筹措,以及家中幼女教育和对年迈父母的照顾,种种问题接踵而来。那几年,张文英尽管忙碌,却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我和团队创制了全国第一个农作物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创立了小麦、玉米和谷子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如今我们旱作所是国家指定的唯一一家冬小麦节水性鉴定单位……”张文英介绍着自己团队的成就,话语间难掩自豪。
目前,张文英带领的抗旱节水鉴定团队已有10人。作为团队负责人,张文英需要花很多时间外出调研、交流,因此基础的数据收集、分析等工作需要交由团队成员去做。她对成员和学生的要求是:多下地,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只有敢为人先,才能获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