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时间:2025-01-06 11:25:01 作者: 王逢阳 来源:农民日报
“钉钉子精神”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应有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必须坚持的方法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充分发挥文化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开拓精神文明建设路径,不断汇聚精神力量。
钉钉子,首要是把钉子钉准,必须找准方向、精准发力。一是深化乡村文明实践。打造“星光助残”“爱心小屋”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30余个,实施文明单位与文明实践所(站)结对共建,推广文明实践的夜间模式、假期模式、共享模式。二是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打造“板凳课堂”“柳下夜话”等特色宣讲品牌,成立“党支部书记宣讲团”“津骑兵宣讲团”等宣讲队伍,常态化深入农村、面对群众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560余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扎实推进美德信用建设。拓展美德和信用融合场景,打造“信易购”“信易游”等28个守信激励场景,吸纳诚信商盟企业101家,让农民群众享受免费体检、贷款优惠等多种“信用红利”。
钉钉子,关键是把钉子钉稳,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宁津县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多措并举、创新形式。一是注重宣传引导。组织主题宣传教育月,宁津县广播终端、电梯、公交车、户外大屏等循环播放移风易俗公益广告450.86万次,印制倡议书12万份,编排移风易俗曲艺节目52个,在各乡镇街道和村居社区巡回展演60余场。二是注重党建引领。机关单位签订移风易俗工作承诺书117份,2万余名党员干部承诺带头弘扬清风正气,全县568个村(社区)完成红白理事会换届,由党组织书记兼任负责人。三是注重群众自治。广泛开展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建立“文明积分”奖励模式,充分激发村民参与移风易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钉钉子,重要的是把钉子钉实,要有一抓到底、锲而不舍、善始善终的韧劲。提供高质量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扎实推动文化社区建设。通过联动文明实践中心、图书馆、非遗展馆等阵地资源,打造集文明讲堂、文化体验、阅读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文化服务综合体16处,建设4处城市书房、5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社区居民打造高品质活动场所。二是积极培育文化产业体系。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高标准建设省级旅游强乡镇2个、“山东省旅游特色村”3个,举办蟋蟀文化节、杂技古会等活动挖掘特色资源,推动文化由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升级,棠湖埙制作技艺、宁津剪纸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是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县级统筹、城乡联动、一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实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质的提升,开展“一年一村一场戏”、全民阅读、黄河大集等文化惠民活动1200余场,放映公益电影6700余场,持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钉钉子,只有用实劲、连续钉,才能钉得牢固。宁津县实施文化人才培训工程,聚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发展的薄弱环节,每年对“草根明星”“文化村宝”等开展不少于60天的专题培训。同时,推进新青年培育工程。结合“三万人才大培训”,面向农村青年,组织开展电商类、产业人才类、农业技术类等8大类37项技能培训,提高青年精神素质和增收本领。积极贯彻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就业创业优惠政策,降低创业成本,激发青年创业热情,解决就业和致富问题。截至目前,累计组织开展青年人才培训40余场,完成培训3000余人次。
(作者系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