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城县古城镇党建引领为乡村振兴赋能蓄力
时间:2025-02-14 10:10:21 作者:魏亚军、王海霞 来源:衡水新闻网
去年以来,阜城县古城镇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任务,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擘画出组织强、产业兴、环境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为全面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赋能蓄力。
抓队伍、强保障,培育乡村振兴新“人才”。该镇以“乡村振兴党旗红”活动为抓手,对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返乡创业青年等后备力量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基层治理能力培训;组织村级党组织书记开展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全面检验乡村党校、远程教育的学习成果和基层治理效果,在“练”中强素质,在“比”中提能力;积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经济薄弱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全面负责经济建设、乡村振兴、信访稳定、安全生产、基层治理等工作,在打硬仗、扛重活、攻难关中练就“真功夫”,提升解决问题的“硬能力”。
抓阵地、强治理,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该镇把76个村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乡村治理阵地,组织228名“法律明白人”、网格员、志愿者,在田间地头、农村大集等,开展法律法规进乡村、进学校等活动,让遵纪守法成为村民共识。他们在成功创建省级“枫桥式”司法所的基础上,探索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模式,打造“和为贵”特色品牌人民调解室,培树基层调解员典型,涌现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付红学等多个典型,让“关键少数”调解员牵头抓总、攻坚克难,直面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共调解矛盾纠纷1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到100%。该镇不断加强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室建设,推广使用法治乡村智慧公共法律服务云平台,实现了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联通互动、一体化服务,线上线下联动互补,使公共法律服务更精准、普惠、便捷。
抓环境、亮新颜,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该镇通过微信群、喇叭广播、入户走访等方式广泛发动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引导村民不乱扔垃圾、勤扫门前屋后,增强“主人翁”意识,实现了“一家美”向“家家美”的转变。镇村干部坚持一线作战,合力攻坚,出动机器设备200余辆,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680余人,对主次干道、出入村口、坑塘沟渠等重点部位的秸秆、杂草、生活垃圾进行“拉网式”清理,改善了村容村貌。该镇各村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定期开展人居环境督导检查,及时通报督促整改,让正反典型“露露相”“红红脸”,持续保持抓好人居环境整治的动力和活力,实现以环境美促乡村兴。
强产业、促民富,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该镇以西马庄为中心探索“入股+分红+共同经营”模式,建成千亩“喜马利民”牌水果玉米种植基地,实行“六统一”种植管理模式,规划建设400平方米加工车间,引进350吨冷库建设项目,实现种植、加工、储存、销售全链条作业,每亩为农户分红1000元,让产业特色“强”起来;以薛家坟村为中心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桑树种植500余亩、年产桑叶茶2100余公斤,注册“丰葚”牌桑叶茶,开发了桑叶挂面、桑葚饮料等系列桑葚产品,产品销往各大中小城市,“丰葚”品牌越做越大,让产业品牌“响”起来。同时,他们以张秋寺村为中心,利用沙质土壤的地理环境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行“种植大户+基地+农户”模式,大规模发展红薯种植8000余亩,亩产红薯3000多公斤,亩均收益1万多元,小红薯已成为村民致富的大产业,让产业规模“壮”起来,以产业旺促进了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