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建管一体化 做好“农田+”文章
时间:2025-02-20 10:42:39 作者:李清新 来源:农民日报
人勤春来早。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复工就按下了“快进键”,广袤田野上机械轰鸣,一派繁忙。北海市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新一年的农业生产开好局、起好步。
作为全国第一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单位,北海市重点围绕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建管一体的目标,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牵引,一体化推进大中型灌区改造、土地综合整治、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和美乡村建设,确保2023年到2027年建成约96万亩高标准农田。
位于北海市银海区平阳镇横路山村的752.25亩农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因海水倒灌原因,导致土壤呈盐碱性,已撂荒近20年。
“实施高标准农田后,我们积极对土壤进行改良,去年早稻成功收割,亩产约600斤,撂荒地也成了高产田。”平阳镇海陆村党支部书记叶尚贵说。
近年来,北海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良田、良种、良技、良法”配套,打造科技试验田、科技小院,通过土壤改良、优选稻种和科学种植,开展调酸改土、病虫害防治及安全绿色生产,破解多年临海土地盐酸化土壤导致水稻成活困难的问题。2024年北海市春收粮食、早稻播种面积、单产喜获增长,秋粮再获丰收。
合浦县星岛湖镇总江村党支部书记马祥云介绍,2024年,总江村3700多亩耕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得原来撂荒长草的农田种上了水稻,两季水稻亩产达到1800斤。
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如何提高建设标准?北海市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强化资金保障,成立了乡村建设投资集团,由其作为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项目实施主体之一,牵头开展项目融资、实施和建后运营管理等工作,推动高标准农田投、融、建、管一体化。创新“投贷联动”,出台《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贷联动、先建后补”融资创新实施办法》,建立“政府平台公司+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利用实施主体自筹和上级奖补资金撬动金融资本,争取贷款期限、贷款利率等方面支持,北海市乡投集团和合浦浦郡集团获得国家农发行总授信额度18.91亿元。强化资金整合,整合高标准农田、小型农田水利、大中型灌区改造、乡村振兴补短板等领域资金,聚沙成塔、握指成拳,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完善建后管护制度,是保障高标准农田长久发挥作用的关键。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如何管护?铁山港区针对高标准农田建后基础设施运行无人管、落实管护资金难的问题,完善了工作制度,通过项目业主与村委签订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护协议的方式,落实管护经费,设置工程设施巡查网格员,明确巡查网格员的工作职能,对巡查发现的沟渠堵塞、杂草淤积、设备轻微损坏等小问题第一时间处置,简化管护程序,达到小问题当场处理,大问题协调及时处理。截至2024年底,铁山港区已签订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护协议16份,落实管护经费74.8万元,明确工程设施巡查网格员16人。这一制度保障铁山港区4.82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管护良性运行,惠及受益自然村106个。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北海市将建成并验收合格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移交给相关村委会使用管护,由所在村委会自行履行管护职责。对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安排实行管护五年过渡期管护经费,纳入项目投资成本。过渡期满后计划由村委会按相关部门核定的农业水费标准征收管护经费,引入保险公司承保重大自然灾害损失,聘请专业公司承担维修管护工作,全面实行市场化运营,逐步实现“以田养田”的目标。
针对部分项目区存在干支渠年久失修、渠段或建筑物损坏淤堵、灌溉供水无法保证的情况,北海市梳理统筹解决项目片区内水源相关问题,每周定期研究核实,制定《2024年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水利设施建设统筹协调方案》,通过各项目区责任单位申请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或经平台公司融资建设,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外1个流量以上和1个流量以下所需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确保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与配套水利设施同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