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农增收的四个维度
时间:2025-03-31 10:25:28 作者:贾海刚 来源:农民日报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关键举措在于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核心动力,以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民持续增收,需重点推动乡村新型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农村新型生产关系。
以“新素质”劳动者筑牢主体支撑。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包含新型乡村劳动者这一重要生产要素,并赋予其数字化、信息化、技能化等新素养,从而构成了推动农民持续增收不可或缺的“新素质”行动主体。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民持续增收说到底还是要依靠人来创造物质财富,培育具备新素质的劳动者是关键。可以构建针对乡村居民的数字赋能机制,从数字认知、数据使用和数智创新等环节弥补和健全主体缺陷。制定并实施长周期且与数字工具更新迭代相搭配的继续教育方案,寻找贴合乡村居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不断增强农村居民新型基础设施使用能力。
以“新介质”劳动资料迭代农事工具。农业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包含的第二个重要生产要素是新型乡村生产资料,与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相比,数字时代农业劳动资料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助力农事工具数智化迭代,附加数据属性也成为劳动资料的附带性能。乡村仍需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包括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与更新、新型融合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应用与转化以及新型创新基础设施的数据开发与平台整合。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民持续增收,还需搭建一个更大范围互联互通的数字乡村政务开放数据库平台,既有利于各级政府之间实现政务信息互动,又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做好乡村数据信息的开发与整合,不断夯实农民持续增收的数字要素保障。
以“新材质”劳动对象提升产业密度。农业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包含的第三个重要生产要素是新型乡村劳动对象。乡村传统生产活动中的劳动对象主要是土地,数据集合而成的数据库则是数字时代催生的新型劳动对象,且数据要素与传统劳动对象相结合亦可升级出“新材质”劳动对象。可以分步分级有序重塑乡村社会生产形态的组织架构,尤其是结合新型劳动对象的更新迭代情况,以共建、共享、共创的方式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在初期,激活资本、土地等劳动对象的数字属性;在发展期,发挥乡村数据库等劳动对象的介质优势;在成熟期,将乡村共同体抽象为更宏观的劳动对象,在提升乡村产业知识密度中为农民持续增收巩固客体承载。
以“新质态”劳动要素组合增强核心动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包含的三个生产要素均通过数据要素赋予了新的属性,并使衍生而出的新型生产要素不再单纯地等同于传统生产要素,而是以一种更新的生产属性和存在样态呈现出来。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民持续增收是需要政府、村组织、社会资本与村民等多主体共同谋划的行动,这就需要协调乡村社会内外部力量共同谋划并使角色分别归位。农业新质生产力创造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可能空间,蕴含着均衡区域、城乡之间差异的潜在分配方式。亟须统筹土地、资本、人力等劳动要素,塑造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农村新型生产关系,这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内在契机。
农业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以往单一技术创新,其在提升生产力的同时还致力于进行生产要素组合形态的调整,从而达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农村新型生产关系的整体性协同并进。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民持续增收,利用新型乡村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形态的优势特性,可有效解决当前农民持续增收过程中面临的所有制权属、分配方式等新型乡村生产关系的构建困境,从而更好地为数字时代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为切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夯实物质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林业大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