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时间:2025-05-14 10:40:49 作者:邓秀新 来源:农民日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等作出全面部署。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了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在这一关键时点,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体现了以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助推农业强国建设的鲜明导向,释放了以坚持深化改革促进科技创新的强烈信号,十分及时,也很有必要。
《实施意见》分为3个部分,提出8个方面29条具体措施,环环相扣,构成完整的逻辑体系。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明确了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方法路径,指出了当前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要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人才引领发展,这“五个坚持”是未来改革的方向和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二部分是具体措施,《实施意见》围绕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聚焦各类科技创新主体,进一步明确了中央级、地方级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主攻方向,提出了培育壮大领军企业的若干措施。着眼于科技创新全方位各环节,从科技立项到示范推广,从基础到应用,从国内到国际,从科技要素到全要素组合,从人才到资金到创新生态等方面作了系统阐述。第三部分是组织保障。《实施意见》坚持中央科技委对农业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提出建立管理协调、区域协作、创新效能监测、推进落实等四项工作机制,着力推动各项任务措施落实落地。《实施意见》全文逻辑清晰,重点明确,操作性强,对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广大农业科技管理者、科研工作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其出台和实施,必将为我国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
《实施意见》列举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些难点堵点问题,出台的一系列举措涉及对未来农业科技范式变革的深刻考量,其中有不少亮点。第一,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的公益性。农业的本质在于其公益性或公共产品性,这是农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主要特点。与之相应的,农业科研的发展路径与其他领域也有所不同,农业科技项目通常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风险高,农业科技创新取得的突破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年累月、积小胜为大胜,需要较为稳定和长期的经费支持,这就决定了公益性农业科技投入始终是农业科技投入的重要来源。一些发达的农业强国,在公共财政资金支持农业项目方面,通常采取定向预算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鼓励各地探索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试点推行长周期科技项目”等,有利于优化要素资源配置,进而充分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第二,充分遵循农业科技的规律性。农业研究的对象是生命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并且每一种生物各有其繁殖、生长、发育规律。地域不同,物种不同,遇到的问题千差万别,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效益的路径方法也不同。这些特点决定了农业科研组织特别是育种项目的组织和安排上,要考虑项目周期与生物繁衍周期的匹配,季节性、地域性等因素,以及不同研究对象的技术需求。因此,适度竞争比较适合农业科研的特点,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研究机构应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发挥作用。《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守正创新”,强调要“尊重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规律创造性统筹谋划推进”,明晰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功能定位,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全国“一盘棋”。第三,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农业周期长、利润薄,我国农业企业“小、散、弱”的问题突出,绝大多数农业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的现实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领军企业为数不多。《实施意见》提出“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明确“保障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事求是地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作用,以解决产业问题为目标,从资金、人才、机制等多方面入手,扶持培育壮大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在科技项目组织实施上,提出面向产业征集需求,支持企业牵头一批应用性强的科技计划,面向市场开展评价反馈。在产学研合作上,支持企业主导,鼓励与科研院所开展人才合作、技术研发。在资源要素上,通过税收杠杆、金融支持等,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助于发展农业农村领域新质生产力,努力破解产业与科技“两张皮”问题。第四,更加关注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效结合。同时,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双多边合作机制建设、完善合作平台布局、深化国际联合创新、强化国际人才和先进技术引进交流等措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农业科技创新网络,有利于更好推进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影响力和全球粮农治理话语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农业的出路在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最关键、最活跃的要素,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初心,坚守情怀,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甘坐“冷板凳”,勇攀科研高峰;要加强学习,吃透政策精神,既能够“顶天”,关注农业科技前沿性、基础性问题,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着力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又能够“立地”,发挥好产业技术体系作用,多到生产一线发现问题、破解难题,“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上”。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要从大局出发,聚焦主责主业,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分工协作、资源共享;要更加注重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科研生态,优化人才评价、绩效评价体系,支持青年人在重大项目组织实施中挑大梁、当主角。高校特别是涉农高校要加强学生的耕读教育,持续培养学生知农、爱农、为农的情怀和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谱写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这篇“大文章”,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