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民营经济融入乡村振兴,会带来哪些变化?
近三年来,新希望集团带动小农户增收80多亿元,让农民挑上“金扁担”。依文集团对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进行挖掘、保护、创新,蜡染、刺绣等指尖技艺“变身”为国潮时尚产品,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抖音集团让“短视频+直播”成为“新农具”,用数字平台搭建人才就业创新的“新舞台”,为乡村发展带来新机遇。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万企兴万村推进会上,一批参与行动的优秀民营企业成绩亮眼。民营企业量大面广、机制灵活,是振兴乡村产业、繁荣乡村市场、参与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2021年,全国工商联会同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联合启动“万企兴万村”行动,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开展经营性合作、公益性帮扶,汇聚助力乡村振兴强大力量。4年来,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探索创新了多种富民兴村路径,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民生改善。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对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强调,要“努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多作贡献”。中央和地方政府凝心聚力,推动“万企兴万村”行动迈上新台阶;民营企业家满怀报国热情,将自身高质量发展融入国家战略,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建机制、搭平台,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2023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指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
在国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下,各部门围绕促进民间投资、推进公平准入、加强金融支持等方面出台实施一系列支持政策,为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环境。
在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中,对涉民营经济的政策开展专项审查;颁布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推动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出台,统筹推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出台实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为民营企业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国家省市县多层级政企谈话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机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政策措施、法律保障、协调服务等协同发力,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
农业农村部从项目、技术、信息、培训等方面给予行动企业倾斜支持,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倾斜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专项工作;国家发改委着力完善政策、推进立法、健全机制、搭建平台,支持民营企业在行动中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光彩会聚焦行动西藏、毕节等重点区域开展光彩行活动;农发行把支持行动计入省级分行年度绩效考核,对符合支持范围的民营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入库管理;农业银行创新推出“联企兴村贷”金融服务模式,出台支持行动十项措施;全国工商联组织动员民营企业对接本区域产业兴村项目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6个部门单位组建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出台专门举措或协调政策倾斜支持,组织推动力量不断增强。
着眼“万企兴万村”行动重点任务,全国工商联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与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联系对接;东部地区聚焦重点帮扶县举办专题活动,西部地区组织省内民营企业同重点帮扶县建立帮扶关系;进一步深化东西部协作,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将产业梯度转移至协作区域;发挥帮扶机制作用,各地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精准施策的工作网络。
部门合力、区域合力、村企合力,同心聚力下好一盘棋。
强产业、育人才,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山西金沙滩羔羊肉业公司建设自动化屠宰加工线,上游关联万亩饲草种植基地、母羊繁育和羔羊养殖基地,下游关联羊粪有机肥厂,辐射带动周边200多个村庄5万多名村民,养殖户人均收入6万元。
横向拓展产业功能,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
武陵山区,重庆陶然居集团带领重庆市餐饮商会深入重庆市石柱县桥头镇,发展辣椒、莼菜、豆瓣种植基地,建设腊肉加工园区,打造文旅小镇;以商招商吸引62家企业落户桥头,艺术写生创作、特色风情民宿、农特产品加工、休闲旅游观光四大业态从无到有,惠及群众6273人。
以市场为导向,民营企业深挖乡村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激活乡土特色文化,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新业态,赋予乡村空间新活力。
盒马(中国)有限公司与产地合作社、龙头企业深度合作,输出标准、技术、解决方案和市场需求,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精细化、标准化水平。湖北省恩施州的土豆供应商英硒公司在盒马的带动下开展高标准种植,借助其遍布全国的供应链,年销售额由几十万元提高到三千多万元。
江西大余章源生态旅游公司发展丫山全域乡村旅游,创造了近2000个就业岗位;构建全民创富综合产业平台,鼓励村民入股景区项目,采用包教、包销等措施扶持小规模产业,为村民提供返乡就业创业机会,培育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
民营企业投资兴业,为当地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乡村人才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民营企业在人才兴村上彰显担当,开展技能培训,扶持带动农民发展产业,让农民成为企业员工、合作伙伴、乡村创客;通过股份合作、租赁承包、订单合作等多种形式,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年来,民营企业发挥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高效、市场敏锐等优势,带动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起来,取得村企互惠、联农惠农、共建共兴的良好效果,乡村走上可持续发展快车道。
守主业、促融合,义利兼顾谋共赢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将更加凸显,几亿农民整体迈入现代化产生的创造动能和消费潜能将充分释放,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的空间。
广东省创新开展“百会助百县,万企兴万村”,引导各级商会与县镇村结对共建,每年举办“粤企入黔”“粤企入桂”活动助力东西部协作和区域协调发展。浙江省开展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建设,助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低收入群体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增收。云南省动员475家东西部协作结对企业、6399家省内企业、商(协)会开展“村企联姻”,实施兴村项目8797个。甘肃省持续擦亮“津陇共振兴”“鲁企进甘肃”等品牌,深化东西部协作。安徽省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
东部地区探索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先行村模式路径,西部地区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乡村建设,在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展现新作为。各地因地制宜打造工作品牌,探索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多样化路径和实现形式,推动“万企兴万村”行动走深走实。
从“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4年的经验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坚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推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政府围绕现代种业、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一线转化应用,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和农产品加工、仓储保鲜、网络销售等环节,运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民营企业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技术、产品、治理创新,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是“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初心所系,要将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乡村、留给农民,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尊重经济规律、遵循市场规律,激发民营企业在农村投资兴业的内生动力。市场规律是激发民营企业竞争力的优势所在。民营企业要大力弘扬光彩精神,坚持合作共赢理念,综合考量自身特点优势、乡村资源禀赋等因素,创新“义利兼顾”的实现形式,在开展扶弱济困等公益性帮扶的同时,探索村企市场化合作共赢机制,以先富促共富,奔向中国特色共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