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帮”到“兴”:推动民企助力乡村振兴创新升级
时间:2025-05-19 10:52:59 作者:左停 来源:农民日报
民营企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消灭“绝对贫困”的重要力量,也是筑牢乡村振兴根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自2015年10月国家启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以来,民营企业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的一支特殊队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培养乡村经营人才、促进乡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开展消费帮扶等方面,为欠发达地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6年1月18日,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出台《关于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依据该实施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2020年,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全力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通知》,引导民营企业帮扶力量向尚未摘帽、挂牌督战的52个县和1113个村倾斜,瞄准剩余551万未脱贫人口开展帮扶,助力啃下最后的硬骨头、消除绝对贫困。
进入巩固脱贫成果过渡期,2021年《关于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实现了“万企帮万村”行动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有效衔接,广大民营企业推动帮扶措施创新,巩固脱贫人口稳定脱贫,倾斜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通过“回报家乡”专项行动及参与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与农民建立合作关系、探索村企合作长效模式,建立起稳步致富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目前,广大民营企业依托“万企兴万村”行动,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优势资源开发型、区域建设引领型等多种有效参与途径,产生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民营企业发挥企业主体在资源调配、投入产出效率、对接市场要素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产业扶贫中凸显出巨大势能,因地制宜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一是企业发展经验能够帮助欠发达地区选择兼具内生基础和外生竞争力的产业类型和发展模式,改善产业结构。二是民营企业能够立足欠发达地区资源禀赋,最大限度组织市场、技术、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三是拓展贯通生产、加工、收购、运输等一体化产业链条,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形成一批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长效项目,为脱贫地区和广大群众注入持续增收的技能和内生动力。
二、民营企业还通过培训技能、吸纳就业、捐资捐赠、送课下乡在就业、消费、教育、医疗等领域有效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如通过“技术培训+产业带动”双轮驱动,培育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土专家”“田秀才”式的新型职业农民;提供“设基金、建工厂、造品牌、送技术、拓市场、设平台”等服务支持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消费帮扶”,倡导以购代捐,动员员工、合作伙伴和社会爱心人士等各方购买脱贫地区优质产品和服务;与高校、教育机构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乡村网络公益课程,补足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缺口;通过送课下乡、远程培训等形式提升乡村医生基础诊疗水平和乡镇卫生站服务水平。
三、民营企业的有效参与既得益于健全的政企对接机制和健康的营商环境,也促进了脱贫地区营商环境的改善优化。万企兴万村需要广大民营企业强化责任担当,主动作为,更需要政府搭台让“乡村所需”链接“企业所能”,政府通过对接会、下乡进村等形式引导企业了解县情村情、资源禀赋、项目基础,促进建立起投资实力相匹配,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结对关系。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民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硬支撑”。在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由“帮”转“兴”的过程中,政府更加注重了解企业政策诉求,及时予以回应和解决,通过提供技改补贴、税收减免、提供市场准入便利等方式提高助企力度,改善当地营商环境。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民营企业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守法善经营、先富促共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而基于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和“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推动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更需要发挥民营企业资源配置的灵活性与高效率,更好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共赢共富。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