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台县探索构建村级组织后备力量培育体系
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加强村级组织后备力量建设至关重要。2024年以来,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按照“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强、书记引领能力强、产业发展好、治理效果好”等标准,遴选出3个村规划建设乡村振兴“头雁”培育工作室。从2024年8月第一期培训至今,各工作室已举办了8期村级党组织后备力量培训,每期培训人员为5人,参与培训的人员来自各乡镇,培训内容为理论学习、现场教学、实岗锻炼等。
3个设立“头雁”培育工作室的村是八洞镇书房村、立新镇高棚村、金石镇海堂村。这3个村之所以脱颖而出,主要是村党组织力量强,书记引领带动全村产业发展好,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收入高。
闯出一条路,带领大家富
书房村党委书记彭小辉,2012年从浙江返乡,先是在镇上做生意,2013年回村担任村干部,2020年起担任书房村党委书记。从2017年起,彭小辉同几名返乡创业者在村里发展柑橘产业,2023年又同几名返乡创业者发展肉牛养殖,目前已形成种养循环模式。
激发彭小辉产业带富书房村的想法,源于2017年他去彭州市宝山村学习考察时得到的启发。“一个震后重建村能把村级产业做到产值过亿元,家家住别墅。人家能办到的事,我们为啥就不能办到呢?”时年41岁的彭小辉决定发展柑橘产业。
可当他跟其他党员干部一户一户地去做工作时,村民却几乎没有人响应。于是,彭小辉找到本村返乡创业者彭声枝、王见及成都好友邓宾,4人合股成立了三台县爱源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共投入了500余万元种植了500亩柑橘。2024年柑橘进入丰产期,亩产达到4000斤。
彭小辉还跟另几名返乡创业者创办了三台县八洞镇玉肥牛养殖家庭农场,目前存栏肉牛500头。根据目前的肉牛市价,每头牛预计盈利3000元左右。加上柑橘产业的利润,两项产业将实现年利润400万元左右,并为全村创造100万元以上的劳务收入。
“我闯出一条路子,目的是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彭小辉说。从2018年起,村民们在彭小辉的带动下,共种植500余亩柑橘,目前也进入了丰产期。其中的李家大院家庭农场由16个李姓本家共同成立,种植柑橘300余亩,每年能实现利润150万元左右。
在柑橘产业方面,爱源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村集体建起了“721”分配机制。“在收回全部投入资金的情况下,每年的利润合作社分七成,村民分二成,村集体分一成。”彭小辉说,根据目前的市场行情,村民每亩地除了150元的土地流转费,还可分1000元左右的利润分红,村集体每亩地也可分到500元左右。
一株小白菜,产值2.5亿元
高棚村党委书记崔兴江,曾在新疆上大学,毕业后在新疆工作过一段时间,而后转回到中石化绵阳销售公司。2012年回到村里后,因受村民卖菜难的触动,崔兴江决定带领村民在蔬菜产业上闯出一条新路。他从2017年起担任村干部,2020年起担任高棚村党委书记。
2013年,崔兴江带领村民种植卷心菜和莴笋,蔬菜收获后再种粮食,实行菜粮轮作,种植面积达1000亩。但只种一季卷心菜和莴笋,还是赚不了多少钱,他想找到一个周期短、见效快且赚钱多的项目。几经考察,崔兴江决定种植小白菜,从种到收仅一个月,一年可以种8茬。
可一茬一茬的小白菜卖给谁?从2016年起,崔兴江带领党员干部分组前往北方各省市跑市场,他们一年跑了十多万公里。功夫不负有心人,5年时间,他们的小白菜打入了北方市场。村里的蔬菜基地也逐步扩大到2400亩,并成立了立新镇新景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
2022年,绵阳市举办的“绵品出川”行动来到广东省东莞市,崔兴江带上高棚村的小白菜参加活动,并与深圳一家农产品销售公司签订了固定供销合同。2024年10月,通过参加“绵品出海”行动,崔兴江又利用在新疆的资源,成功将小白菜打入中亚市场。
如今,高棚村的小白菜不仅在大湾区吃香,而且“乘坐”中欧班列远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2024年,新景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的蔬菜销售总额达9100万元,其中中亚各国就达2700多万元。通过合作社的带动,立新镇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农民种一季粮食,再种5茬小白菜,2024年蔬菜总产值实现2.5亿元。
“2020年,最初由党员干部合股成立的新景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正式移交给村集体。”崔兴江说,大家的投入均已收回,交给村集体是为了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2024年,高棚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3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万元。
让“头雁”领航,建共富学堂
三台县此次探索构建的村级党组织后备力量培育体系,就是依托3个乡村振兴“头雁”培育工作室,实施“理论武装+实践淬炼+导师帮带”模式,让更多的人成为最基层的新“头雁”。通过“头雁启航·共富学堂”的形式,为新一轮村“两委”换届工作储备“新鲜血液”。
无论是高棚村还是书房村,能被三台县选定建设乡村振兴“头雁”培育工作室,不仅因为这些村产业发展得好,更重要的是党建工作扎实,从实践中磨炼出了一支过硬队伍,在这支队伍的带领下,为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积累了成功经验。
创办乡村振兴“头雁”培育工作室,就是要把这些成功的经验传授给广大后备力量,让他们逐步成长为各自村的“头雁”。“我以前在镇里上班,没当过村干部。这次在书房村培训,是打算系统地学习人家的成功经验。”来自灵兴镇的退役军人张长松说。
培训结束后,张长松将去石堰村工作。石堰村是一个大村,也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村,目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万元以内,且“两委”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我去了以后,准备搞一段时间‘两委’干部半军事化管理,先把大家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张长松说。
“只要产业发展好了,村民富裕了,基层治理自然也就好办了。”崔兴江说,“产业发展是首要任务,但必须要有一班敢闯敢干的党员干部。”来自老马镇莲花村的曾继伟,从高棚村培训回去后,立即将村里闲置的大棚接手过来,利用在高棚村学到的技术种起了蔬菜。
“头雁”培育工作不仅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也为他们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书房村“头雁”培育工作室二期学员樊晓娟来自龙树镇三联村,张小华来自忠孝乡。两人认识后,得知张小华在村里种蔬菜很成功,樊晓娟回去后也流转了100余亩地种起了蔬菜。